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行 ——红色之旅爱国教育调研队赴南京调研

作者:岳彦名 魏柯宇 吴傲泰发布者:王珺发布时间:2019-08-05浏览次数:797

团队留念 魏柯宇摄

7月29日,“红色之旅爱国教育”社会实践队正式开始开展位于南京的调研活动,调研主题旨在参观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集归纳相关历史资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次日下午2点,实践队员们正式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专史陈列馆,包括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跟随参观者通过纪念馆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达十一米的雕塑《家破人亡》,它以一位母亲抱着已死去的孩子流泪仰望苍天的形象印证着“南京大屠杀”这一场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其后广场上数座雕塑展现的是正在遭受磨难的中国百姓形象,在广场的一角矗立着一座十字架状的标志碑以及用各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进入展馆内,刻有遇难者名字的“哭墙”、记载大屠杀史实的浮雕、“万人坑”遗址等各类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一一展现在眼前;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犯下罪行的日军官兵日记和供词以及各种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视资料等无一不向我们展示着侵略者的残忍暴行和“南京大屠杀”沉重的历史意义;在纪念馆出口处那一座巨大的和平纪念碑则是在警醒所有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也随机选取了一些路人进行采访。首先询问了受访者对于社会上的“精日分子”的看法:不少受访者都引用了外交部长王毅的原话称之为“中国人的败类”,他们普遍认为正是因为爱国教育的缺失才导致了这类人的产生;当谈到“爱国教育对于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几乎所有参观者都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是大势所趋,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之一:因为当代中国青少年对爱国的理解大都只停留在课本与文学作品上,缺乏由亲身感受历史所才能培养出的更深邃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爱国教育具体化势在必行,诸如参观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样能让后人直面历史的地方是爱国教育具体化的典型例子,应当成为爱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爱国主义教育已出具成果,但仍需努力。因为爱国教育的普及是增强当代国人民族自信心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应该倡导有能力有条件的中国公民前往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样的地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关于减少甚至杜绝如“精日分子”“精美分子”这一类人的产生,则需要从源头上抓起,将爱国教育切实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青少年,有关部门则应该加以强制性的引导,既包括书本的潜移默化又包括实地参观等亲身体验,前者是爱国教育的抽象化,后者是爱国教育的具体化,二者结合使得爱国教育得以广泛深入开展和普及。而爱国教育的普及必将是造福社会国家的重要举措。

【作者:岳彦名 魏柯宇 吴傲泰 摄影魏柯宇    责任编辑:王珺】